杭州上城区宣布“成立专班,介入处理”,很多人说国资大股东终于出手了,看来是要调查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了。
我只能说你想多了,大股东放任宗家掏空娃哈哈这么久都没管,现在更不可能去调查。原因很简单,娃哈哈有太多股权结构复杂的工厂、公司,想理清楚非常难。而且都二三十年了,倒查追责太难了。还有一个原因,如果真的追究,那必定会影响到娃哈哈的形象,造成很大的损失。
那有人就会问了,不调查国资流失问题,你下场介入人家的家事干嘛?因为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家事了,而是影响到娃哈哈的稳定发展。说白了,官方介入就是想尽快平息这次遗产纠纷事件,不要再升级。
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年,国资股东就像个隐身人,放任宗家乱来?今天就来说说这里面的原因。不过,说这个之前,先说说宗家控制的娃哈哈到底有多大?
至今还有不少人以为娃哈哈是娃哈哈是宗庆后掏钱创立的,国资是“达娃之争”结束以后才进入的。这纯粹是被人带偏了,娃哈哈创立时的启动资金,设备,工人,都是政府出的,宗庆后顶多算是一个国企领导人。
1991年,娃哈哈集团成立,由杭州市上城区国资局100%持股。直到1999年改制后,娃哈哈才变成了现在的股权结构,上城区国资局持股46%,宗庆后持股29.4%,职工持股24.6%。
其实,宗庆后早就不满足只做一个国企的打工仔,在获得29.4%股份之前,他就已经有了动作。上世纪90年代,娃哈哈和达能成立合资公司,开展合作。宗庆后却在合资公司之外,成立了30多家公司,这些公司既不属于合资公司,也不属于娃哈哈,而是由十多家境外的离岸公司控制,背后实际上就是宗家。
达能和娃哈哈闹掰,原因就是这些非合资公司用着“娃哈哈”的招牌,发展得越来越大。到2006年,很多非合资公司销售额都过亿了,比如深圳娃哈哈荣泰实业有限公司销售额为3. 5亿元,韶关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销售额为2.5亿元,杭州宏胜饮料有限公司销售额为4亿元。而且,总数近40家的娃哈哈非合资公司利润已达10.4亿元。
2009年,达能和娃哈哈和解,但宗家的娃哈哈并没有停止扩张,反而越做越大。到目前为止,在娃哈哈集团之外,有超过100家公司和国资无关,但它们都是围绕娃哈哈产品开展商业活动,包揽了娃哈哈的生产、包装、物流、营销等几乎所有的业务。
根据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发布的文章显示,截至2022年底,境内“娃哈哈系”(包括体外公司)总资产为370.47亿元,净利润为47.67亿元;而国资参股的娃哈哈集团资产总额仅为58.07亿元,净利润只有1871.28万元。
本来娃哈哈集团才是主体,结果它的资产总额占比只有15.67%,净利润占比只有0.39%。看到没有,娃哈哈集团的利润基本上被掏空了,现在明白为什么宗家在境外能有100多亿了吧,实际上可能还不止这么多。
这么来看,说娃哈哈集团基本上被掏空了也没错。现在娃哈哈集团也就剩下“娃哈哈”这个商标最值钱了,但没想到宗家连这个商标也要抢走。
2023年,宗馥莉试图将娃哈哈商标转移到宏胜旗下,被拦了下来。2025年2月,宗馥莉在国资股东不知情的情况下,又将娃哈哈商标转移到宗家控制的娃哈哈食品公司,后来在舆论发酵下,国资才出手制止。
根据媒体的报道,当初改制时,国资的股份转让款并未实际取得,在改制后,国资也没有拿走一分钱分红。
也就是说国资大股东分文未取,还默许宗家在娃哈哈集团之外,一步步壮大,发展到现在,体外公司营收和利润都是娃哈哈集团的上百倍。
娃哈哈都被搞成这样了,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国资,为什么毫无作为?原因有几个方面。
第一,相比分红,企业缴纳的税费才是对地方财政增量的大头。从网上的资料可以看到,1987年至2022年,35年间娃哈哈累计上缴税金742亿元。这么一对比,分红确实可以忽略。
娃哈哈不但是纳税大户,而且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对地方政府贡献很大。
第二,对于娃哈哈这样的明星企业,宗庆后这样的明星企业家,地方政府其实是弱势的一方,话语权并不强。之前看到一篇报道,说关于娃哈哈的身份问题,在当地是一个敏感话题。
第三,娃哈哈已经成为了民族品牌的象征,国资无法承受民族品牌坠毁在自己手上的后果。国资如果强硬去查,去追究这些问题,就会和宗家发生控制权之争,从而造成品牌的衰落。广东的健力宝就是前车之鉴,一个好好的品牌,就这么被折腾完了。
国资股东之前保持沉默,是因为在宗庆后时代,娃哈哈发展得很好,为当地创造了稳定的税收和就业。但现在宗家遗产风波,已经开始影响娃哈哈的发展,直接冲击当地的税收、就业。所以,这才是国资大股东出手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