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估值已超千亿元的芯片制造企业,正式开启其IPO上市之路。
7月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披露的《关于长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备案报告》显示,长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鑫集团”)的上市辅导申请已获受理。
有接近长鑫集团的人士向记者透露,该公司在2024年3月完成一轮关键融资后,其市场估值达到了1508亿元。
不过,在当前全球存储芯片市场格局因人工智能(AI)浪潮挑战下,其特殊的“无主”身份、与产业龙头兆易创新的深度绑定,以及在高端存储技术上的追赶压力,都让这次IPO充满了看点。
“无主”的千亿巨头:与兆易创新的深度绑定
长鑫集团的股权结构,呈现出“无控股股东”的特殊形态。辅导备案报告显示,其第一大股东为持股21.67%的“合肥清辉集电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报告进一步披露,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合肥清辉集电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直接持有21.67%的股份。
看似“无主”的股权结构背后,地方国资的身影却十分清晰。根据A股上市公司兆易创新(603986.SH)过往的公告,合肥清辉集电的最终出资方,正是大名鼎鼎的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合肥产投”)。作为合肥市国资委下属的核心投融资平台,“合肥产投”正是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合肥模式”的主要操盘手。
所谓“合肥模式”,即地方政府通过产业基金等形式,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进行长期、重度的投资与扶持。公开信息显示,在新型显示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肥产投就曾通过主导或参与对京东方、蔚来汽车的投资,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并最终收获巨大成功。此次长鑫集团的崛起,被外界普遍视为“合肥模式”在半导体这一核心领域的又一次关键落子。
为此次资本市场之旅,长鑫集团组建的“护航舰队”也堪称豪华。《备案报告》显示,公司选择了由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与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席保荐团队,同时聘请了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担任审计机构,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作为法律顾问,足见各方对此次IPO的重视程度。
而在股东阵容中,如果说“合肥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后盾,那么国产MCU龙头兆易创新则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产业协同角色。双方的绑定远非单纯的财务投资,而是呈现出一种罕见的多层次、深度融合关系。
首先是资本层面的“联姻”。根据兆易创新2024年3月29日的公告,其斥资15亿元参与了长鑫集团的该轮融资,增资后持有1.88%的股权。其次是业务层面的深度协同。兆易创新不仅是股东,更是重要客户,其自研DRAM产品由长鑫集团提供晶圆代工服务。
据2025年4月26日的公告,兆易创新预计2025年全年将向长鑫集团采购总额高达1.6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61亿元)的产品。
最关键的一环,在于治理层面的合二为一。兆易创新在公告中明确指出:“公司董事长朱一明先生任长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使得长鑫集团直接构成了兆易创新的关联法人。
直面技术鸿沟:AI浪潮下诸多挑战待解
长鑫集团选择冲刺IPO的2025年,正值全球DRAM市场进入一个剧烈且深刻的结构性分化期。根据市场研究机构集邦咨询(TrendForce)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分析,一个泾渭分明的“K型”复苏结构已然形成:
向上的一极,是由AI服务器需求爆发所驱动的高端产品市场。用于AI芯片的高带宽存储器(HBM)和高密度DDR5等产品,需求旺盛、价格坚挺,已成为驱动整个DRAM产业营收增长的核心引擎。
行业巨头的经营表现是最好的印证:凭借在HBM领域的绝对领先优势,韩国SK海力士公司在2025年第一季度便取得了高达42%的惊人营业利润率。
向下的一极,则是面向个人电脑(PC)、传统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领域的通用型DRAM市场。其复苏步伐相对缓和,在经历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价格调整后,市场才于第二季度开始出现企稳回升的迹象。
在这一市场格局之下,长鑫集团的产品组合决定了其目前正处于“K型”曲线中复苏较缓的一侧,其业务表现与传统消费电子领域的景气度息息相关。这构成了长鑫集团当下的“甜蜜”:在广阔的通用型市场拥有了稳固的阵地。
根据公司官网及接近人士透露的信息,其目前已商业化量产的DDR4、LPDDR4X和LPDDR5系列内存芯片及模组,已成功应用于小米、传音等国内主流智能手机品牌机型中,其中LPDDR5系列更是其面向主流移动终端市场的关键产品。
但“烦恼”也同样突出且不容回避。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DRAM市场利润最丰厚、增长最迅速的HBM领域,长鑫集团与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国际巨头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技术差距。如何在巩固现有市场地位的同时,筹集充足的“弹药”向更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进行技术追赶,将是长鑫集团未来面临的核心挑战。
对于即将迎来它的A股资本市场而言,长鑫集团的“稀缺性”不言而喻。目前A股半导体板块中,尚无与长鑫集团体量和业务相似的DRAM整合元件制造商(IDM),其若能成功上市,将填补这一关键空白。
然而,这份稀缺性也伴随着一场关键的考验。这家备受瞩目的公司,其资本市场之路将如何展开,考验的不仅是公司的技术追赶能力,也是市场对中国核心科技资产未来价值的长期判断。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上一篇:沪指3500点得而复失!哪些关键信息值得关注? 资讯总结沪指重返3400点上方 沪指盘中一度失守3500点
下一篇:台风“丹娜丝”浙江登陆,上演“远距离暴雨”, 影响范围直抵重庆 今年第四号台风丹娜丝会往哪里走 台风丹娜最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