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普遍盈利的情形下,快递公司要想成为规模经济最好的那一家,降低单价也就是意料之中的行为了。
本刊特约 成一虫/文
6月20日,4家快递上市公司顺丰控股(002352.SZ)、圆通速递(600233.SH)、申通快递(002468.SZ)和韵达股份(002120.SZ)公布了5月份的业务经营简报。营收增长普遍不错,但单价都在下跌。各公司业务量同比增长大约都在15%左右,主要原因之一是2025年各大电商平台618促销周期较上年提前,带动5月寄递需求增加;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如今电商平台退换货的单子大幅增加。
至于快递单价下行,很可能是因为行业竞争加剧,快递又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故而各家快递公司争着降价抢夺电商大卖家,原本单价较高的顺丰、京东等也在让利,三通一达的平均单价低至2元/单左右。仅就上市公司来说,韵达单价最低,扣税后只有1.92元(含增值税的市场价2元出头)。
单价下行暂未停
圆通速递2025年5月快递产品收入58.49亿元,同比增长14.85%;业务完成量27.64亿票,同比增长21.02%, 单价同比大约下降了5%。申通快递5月快递服务业务收入44.1亿元,同比增长13.01%;完成业务量22.64亿票,同比增长16.35%,单价大约下降了3%。韵达股份5月快递服务业务收入44.15亿元,同比增长6.75%;完成业务量23.03亿票,同比增长12.78%,单价也有5.4%下降。
顺丰控股5月速运物流业务收入193.81亿元,同比增长13.36%,业务量14.77亿票,同比增长31.76%,单价13.12元,同比跌14%,估计与它原本收费最贵、毛利率最高有关。而大幅降价的效果很好,顺丰速运业务量增长速度在4家A股上市公司当中排名第一位。
目前看来,整个快递行业都是这个趋势。2025年一季度我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451.4亿件,同比增长21.6%;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456.4亿元,同比增长10.9%。以此粗略估算,一季度快递单价大约下降10%左右。上市公司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的情况也是如此。A股4家快递公司顺丰控股、韵达股份、圆通速递、申通快递业绩分化,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是两升(顺丰、申通)两降(圆通、韵达),主要原因就是单价下滑,圆通、韵达毛利率分别比2024年全年下滑0.91个百分点、1.75个百分点。由于一季度价格就同比下降了,所以5月份这样的经营数据出来,降价并不算新闻,二级市场可能早就有预期,各家公司的股价、估值水平也有所反应。
从2025年一季度4家上市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负债率等方面的数据上看,它们都还有能力继续打价格战,这或许意味着快递市场的价格还没见底。当然,目前应该已经快到底了,如果平均单价再跌3%-5%,可能会有一些快递公司出现经营亏损。
顺丰控股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3.5%,2025年一季度增长16.87%,增长势头不错,主要原因是公司具有规模效应,单价下滑时单位成本也在降低,毛利率较为稳定。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略低于2024年,但好于2023年、2022年和2021年。
另外,顺丰的速运及大件业务分部占营收的七成,还有三成是供应链及国际业务、同城即时配送业务,业务较为多元,受快递业价格战的影响相对小。2024年顺丰时效快递业务实现不含税营业收入1222.1亿元,同比增长5.8%,业务量同比增长11.8%,估算单价大约降了6%左右,但并不影响公司当年净利润的大幅增长。2025年一季度同样如此,估计快递单价下降10%以上,公司净利润照样明显增长。尽管如此,我估计接下来的二、三、四季度价格战的负面影响会不断显现,或将逐渐影响顺丰的业绩增速。
行业整合还需等待
按照目前的降价趋势,也许再等半年左右,快递行业就有可能实现价格企稳。至于行业的破产退出、并购整合,可能不会太快太顺利。
目前除了A股4家快递公司,还有港股的中通快递、京东物流、极兔速递等,6月23日收盘中通快递市值超过1000亿元,京东物流市值747亿元,极兔快递市值552亿元,均是次于顺丰,但高过圆通、韵达、申通。而菜鸟快递背靠阿里集团,更是实力雄厚。
上述8家公司目前都还有不错的盈利,2024年净利润最少的申通快递,其净资产收益率高达11.19%。韵达股份则为9.64%。此外还有邮政快递,合计有9家主流公司在竞争中,短期内看不出来谁会退出。
A股还有一家德邦股份,因其主营大件快运业务(占9成),而非快递(只占5.43%),姑且不论。
既然短时间内没有哪家会退出,那么价格战就很难真正止住,因为快递行业拥有非常明显的规模效应,固定成本高(快递网点、仓库、汽车、人员工资等),边际成本低(增加一些快递单,只要不超过现有产能的上限,额外增加的成本很小)。比如中通快递,2025年一季度核心快递单票收入下降0.11元,但单票运输加分拣成本共下降0.09元(固定成本被更多的业务量分摊了),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因为营收增长9.4%而下降,最终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
如此,各家快递公司都想成为规模经济最好的那一家,在目前普遍盈利的情形下,争相降价讨好电商大客户,这是市场经济下的正常行为。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文中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
本文刊于06月28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