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颖宝
最近,互联网招聘巨头BOSS直聘做出了令人意外的举动。
BOSS直聘宣布,拟在港股市场公开发售3000万股A类普通股,占发行后股本的3.2%,最多募资约23.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1.4亿元)。其还可根据市场需求增发最多450万股,若全部发售完,将占发行后股本的3.6%。
通常而言,企业增发股票往往源于资金压力,但BOSS直聘最新一季报显示,其账上现金高达27.9亿元,较上一季度又多了2.37亿元。
更吊诡的是,BOSS直聘的增发有10%的份额(300万股)开放给了散户。
通常企业增发,基于对资金门槛、承担长期风险能力的考虑,会直接面向机构做定增,毕竟单份认购金额常达数千万元,散户的参与能力较低。而BOSS直聘股份发售文件显示,每股发售价最高78港元,每手100股,“入场费”仅需7878.66港元。
不差钱却要募资,偏又选择了一条低效率的募资渠道,BOSS直聘到底打的什么算盘?
一次奇怪的增发
BOSS直聘创始人赵鹏自己也承认,增发的主要目的不是募资,而是公司在港股的交易流动性,“可以获得更多香港股民和机构的参与,一起分享公司成长的红利”。
说起来,这还牵扯到当年BOSS直聘是如何在港股上市的。2022年,已经在美股上市的BOSS直聘选择以介绍方式在港交所上市,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发行新股或募集资金。
官方的解释是,现金储备充足,现金流良好。而外界普遍猜测,还和当时的环境有关。当年中概股企业在美股市场遭遇疯狂杀跌,公告显示BOSS直聘已被纳入中概股的“预摘牌”名单,BOSS直聘可能会因为担心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发行新股会遭遇“卖不出去”的困境,而采取更稳妥的办法,即“直接不卖”转上市。
这种方式带来了的好处显而易见,BOSS直聘在港股迅速上市,而且股权结构得以保持稳定。不过也有遗憾的地方,就是BOSS直聘的业绩太好了。
2025年一季度报显示,BOSS直聘营收同比上升12.9%至19.2亿元,净利润同比上升111.5%至5.18亿元。在此前的2023年、2024年,BOSS直聘的营收为60亿元、73.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2%、23.6%,净利润同比增速更为惊人,分别为925%、44.2%。一年内净利润翻9倍的企业,市场上真不多见。
强劲的盈利带来股价向上。从2024年12月开始,BOSS直聘股价走出趋势性反弹上涨,到今年6月底,股价累计上涨超过40%;进入7月略有回调,但截止7月4日,涨幅依然保持在35%以上。
但考虑到BOSS直聘因历史原因而形成的股权集中,收获上涨红利的普通投资者可能确实不多,这让创始人赵鹏的话听上去也有些道理。
今年以来,港股整体表现转好,中美关系近期有所缓和,那么此时面向散户增发颇有一点“发彩票”的意思。2014-2020年间,BOSS直聘累计融资6次,融资总金额达数十亿元人民币,而只有这一次不图钱,只图回馈大众。
不过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BOSS直聘的“撒钱”行为,也有说不通的地方。
比如仅给散户10%的份额,能增加多少流动性呢?退一步来说,3.2%的股票增发比例已经很低了,几乎不会对公司股本造成稀释,意味着不会对股东架构、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带来影响。
更重要的是,如果结合BOSS直聘如今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来看,如此反常讨好的增发可能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
“花钱了,还是找不到工作”
讨论BOSS直聘增发到底为了什么之前,先来看看其是怎么赚钱的。
2024年财报显示,BOSS直聘面向企业主的线上招聘服务收入为72.7亿元,占总收入的98.8%,2025年一季度,该比例进一步提升至98.9%。这一年,BOSS直聘的付费企业用户量高达610万,同比增长17.3%。
简单来说,企业主是BOSS直聘的主要收入来源,尤其是以中小企业主为支柱。2024年,尽管BOSS直聘的中小型客户年付费在5万元以下,但累计贡献了55亿元营收、占总营收的74.8%。
中小企业主愿意付费,是因为BOSS直聘巧妙切中了其痛处——招聘预算低、吸引力不及大型企业。
BOSS直聘推出了VIP账号、竞招职位、曝光刷新卡等付费服务或道具。据网络搜索,BOSS直聘一个企业端账号的收费是4800元,每发布一条职位信息的费用是5元;每个账号只能发布5个竞招岗位(热度高竞争激烈的岗位),超出后每增加一个需支付158元。
但不同于其他平台动辄几万元的综合性年包,BOSS直聘的服务可以按月购买,或只购买特定道具,意味着花几百元也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服务,化解了中小企业预算低的困扰。
服务收费固然没问题,但有问题的是,在招聘市场焦虑逐年加深的背景下,BOSS直聘却在“强制收费”。据企业主透露,在BOSS直聘上发布首个职位是免费的,但不付费就看不到求职者的完整简历,这便没法与其联系。
而且,屡屡变相涨价。
早在2021年赴美上市前夕,BOSS直聘就被指“通过削弱原功能的使用体验,引导用户使用付费功能”。据当年的报道,平台原有的关键词搜索功能被下线,HR只能通过信息流推荐筛选简历,但由于推荐算法精准度低,引发用户吐槽:“看IOS开发的职位,推荐一堆Android开发的同学来。”“我要招全职,却全给我推大二、大三的在校生。”
另有HR网友则表示,BOSS直聘的套餐费用也不透明,“去年我们公司的账号年费是1.2万元,今年却要1.6万元”。金角财经用两个账号测试后发现,购买同样的招聘服务,A账号要付128元,B账号却要付198元;手机端的价格为78元,电脑端则要128元。
相比不透明的涨价,服务质量似乎没有跟上。黑猫投诉平台上超8000条关于BOSS直聘的内容中,不乏涉及“招聘无效”“数据反馈缺失”“下架后的道具不退款”“正规招聘却遭锁定”等表述。
实际上,BOSS直聘不止赚企业主的钱,还赚求职者的钱。
BOSS直聘客户端显示,其提供给了求职者的VIP套餐,有68元/30天、98元/60天两种价格,包含竞争力分析、AI润色简历、专属简历模板等服务。BOSS直聘另有独立出售的高端定制服务,如“30天求职助跑”服务,向10年以下工作经验者收费2499元,10年以上工作经验者则为3299元。
但不少求职者亦表示,服务体验不佳,“花钱了还是找不到工作”。
微博、抖音等社媒平台上,网友对BOSS直聘的描述,不乏“搜索不精准”“打招呼无人理”“乱推企业”等内容。
据《DT商业观察》统计,截至2024年6月18日,小红书的“BOSS直聘”的笔记相关笔记阅读量TOP10中,超过一半是表达不满情的,比如《BOSS直聘都这么搞笑的吗》预估阅读量72.7万、《用BOSS直聘,错过了太多双休好工作》预估阅读量40万。
照理来说,企业招聘需求增多助推BOSS直聘增收,看似是经济复苏下工作机会变多的信号,但现实却好像变成了招人和找工作都更难了。
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资本美化
吐槽声浪的另一端,是越来越多人离不开BOSS直聘。2024年,其全年月均活跃用户数达到5300万,同比增长25.3%。
最直接的原因藏在失业率里。国家统计局5月20日公布的分年龄组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显示,4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5.8%,尽管年内新低,但仍高于2024年同期1.1个百分点;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岁、30-59岁劳动力失业率分别录得7.1%、4.0%,与上年同期持平。
就业越难,求职竞争就越激烈,就越容易为求职投入金钱,这样的大环境既造就了BOSS直聘这样的行业巨头,也引出了BOSS直聘做到行业第一的杀手锏:一直对外宣传“匹配精准度高”“招聘达成率高”等优势。
在2025年一季报中,BOSS直聘就提到基于DeepSeek-R1与自研的“南北阁”模型,给招聘者提供AI服务。该服务会根据招聘者个性化的招聘要求智能匹配合适的候选人,并给出推荐理由。内测数据显示,该功能有效提升了匹配精准度,使用该功能的招聘者达成效率提升了25%。
2022-2024年,BOSS直聘研发投入分别为11.83亿元、15.44亿元、18.16亿元,同比增幅均超过20%。
但这与前述市场的感觉并不一致,被吸引购买BOSS直聘的服务后,仍没能高效精准地招到人/找到工作,反而频繁被引导加购服务。
一边是就业率迟迟未见明显回暖,另一边是BOSS直聘却赚得盆满钵满,这难免引发外界对其付费服务质量的质疑。甚至有人担心,BOSS直聘是否在求职者与招聘方之间,悄然筑起了一道信息壁垒,这恰恰是不同行业中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共同手法。
企业主与求职者,似乎都处于同一种被动状态——能不能招到人/找到工作,全看平台推不推简历。
BOSS直聘的商业成功毋庸置疑,但这种成功也引发了新的疑问:一家市值超过500亿的上市公司,究竟承担了多少与其体量相匹配的社会责任?
说到这里,此次股票增发的用意或许已经不言自明。BOSS直聘正试图借助一场小比例的股票增发,开启一轮资本回馈下的品牌形象修复。
一方面,通过吸引散户和本土机构投资者入场,让更多人了解、认可其商业模式,并在分享业绩红利的过程中,顺势强化增长前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或许是借此获得投资者的认同,换取更多正面声量,扭转在舆论场上的负面压力。
毕竟,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讲出漂亮的故事,但真正难的是,是在数钱的时候,别人还愿意替你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