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詹詹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1000字)
【正经社“汽车淘汰赛”观察之39】
去年12月,一度每2.5分钟就有人下单购买一辆;如今,单周销量仅剩566辆,门店冷清如深秋。
鸿蒙智行首款轿跑SUV智界R7,短短半年间就“哑火”背后,是华为合作模式迭代、市场竞争白热化和产品力短板的共振。
回顾鸿蒙智行推出的智选车品牌,一度作为市场稀缺标的,大多被合作车企及资本市场寄予厚望。
作为华为与奇瑞合作的扛鼎之作,智界R7目标用户为年轻高端消费者,精准切中中高端新能源市场的空白,一度连续3个月交付破万辆,成为25万元以上中国品牌纯电SUV的销量冠军。
然而,疲态其实早已有迹可循。正经社分析师梳理发现,鸿蒙智行旗下相关智选车品牌销售数据显示,华为的技术赋能对车企品牌的加持效应已呈现明显的边际递减趋势(参见正经社:《华为加持效应边际递减,江淮汽车能否上下通吃?丨正经深度》)。
这也符合市场常识,当“含华量”不再是稀缺资源,智界的独特性便被迅速稀释。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华为合作伙伴名单不断拉长,消费者眼中的华为基因逐渐失去光环。许多人最初选择智界就是冲着华为去的,但现在华为技术遍地开花,智界的独特性就不明显了。
其实,在“五界”内部,智界从诞生起就面临“含华量”认知的先天不足。与问界相比,智界在技术投入、市场资源和渠道支持上均处于劣势。此外,问界M7与智界R7的定价高度重叠,面对在“含华量”认知上更具优势的问界M7,预算有限的消费者自然倾向更成熟的选项。
尤其是,随着广汽、上汽等车企加入华为合作阵营,“人均华为”成为行业常态。华为的技术输出从稀缺资源变为标准化产品,营销溢价逐渐趋向消失。
在此情况下,消费者面对同质化严重的华为系汽车,只能以其“含华量”或“华为纯血浓度”作为选购标准。
不过,销量崩塌的更直接导火索,则在于口碑的迅速分化。首批车主反馈的车机卡顿、续航虚标等问题发酵,而厂家应对迟缓。例如,有车主反映R7的CLTC 802km续航在实际使用中仅能跑不到400公里,续航缩水严重。
更严重的是,充电事故、空气弹簧故障等硬件问题频发。比如,2025年1月,某车主在给爱车充电时电池包烧毁,维修费用高达13万元,而车企与充电桩方却互相推诿责任。
这些负面事件,都大幅削弱了消费者信心,形成“越卖越难”的恶性循环。
对于智界而言,唯有打破“华为依赖症”、提升产品品质与服务质量,方能在五界竞争中找到生存空间。而这一过程,或许将为整个行业提供关于科技-车企合作模式的重要启示。【《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