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付一夫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想要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必然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是掌握得越多,越有希望实现目标。比如参加高考,想要考上清华北大之类的顶级学府,必须要成为每一门学科过硬的“全才”,哪怕有一门偏科,都会对总分数造成拖累。
然而在股市里,情况似乎恰恰相反:不少投资者不断学习各种炒股知识,想要掌握所有的投资理念、分析方法和交易策略,结果账户非但没有增长,反而亏得越来越多;反倒是那些没有太多花哨技巧、只用简单策略的投资者,更容易实现稳定盈利。
笔者曾在某论坛上看到过很多投资者的“诉苦”:自己花了不少功夫去了解各种宏观经济知识,学习看公司的财报与护城河,也潜心研究过各种交易模型,自认为对股市已经足够了解,也练就了一身本领,应该能够轻松驾驭市场才对,可是实践下来就是赚不到钱,感到很迷惘。
反观另一些简单纯粹的投资者,如段永平,他的投资策略并不是依赖于经济大环境或行业大环境的短期变化,也不是简单地追逐市场热点,而是认定几家好公司,当价格足够便宜时便果断出手大举买入并耐心持股待涨,多年积累下来早已是赚得盆满钵满。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经过深入思考后,笔者总结出三条核心因素。
眼下已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所有人都可以轻松获取海量的炒股知识和信息。从K线理论、均线系统到MACD、RSI等各种技术分析指标,再从公司财务分析、行业研究报告到宏观经济数据解读,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很多投资者也都热衷于利用空余时间来学习各种知识,希望能为自己的投资指引方向。
然而殊不知,知识的过载实则很有可能带来决策上的混乱。
比如,某位掌握了丰富知识和多种交易策略的投资者,在面对一只股票时,不同的知识体系可能会给出相互矛盾的信号:从技术面看,该股票的均线形成死叉,呈现下跌趋势,理应卖出;可是从基本面分析,这家公司业绩亮眼,且有净利润预增的可能性,理应继续持有。
如此一来,这些看似丰富的知识非但没有给出明确的交易信号,反而容易让该投资者陷入两难的境地,难以果断地下决定。而在犹豫徘徊的时候,他很可能就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卖出时机,继而导致账户由赚变亏,甚至小亏变大亏。可若是他只根据均线的走势来做交易决策,而不考虑太多其他的因素,或许还可以赚到钱。
这种现象其实可以用“手表效应”来做解释:
如果你只有一块表,即使它走得不准,你也会根据它来安排你的时间,因为你没有其他选择。但是,如果你同时拥有两块甚至更多的表,而它们显示的时间不一致,你一定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该相信哪一块。所以想要看时间的话,一块表就已经足够了,即便这块表上显示的并不是最精准的时间,但也完全可以让你好好地安排自己的日常起居。
正所谓“多则乱,一则准”,投资其实也是一样。
不仅如此,过多的知识还可能会让投资者陷入“信息茧房”——他们会不自觉地关注那些符合自己已有知识体系和判断的信息,而忽略其他可能影响股票走势的重要因素。这种片面的信息接收,同样会使投资者对股票的判断出现偏差,继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并导致亏损。
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在学习完大量的炒股知识后,他们的确对于市场的认知要比从前更深刻了,但也容易因此而产生过度自信的心理,并认为自己已经看透了股市的运行规律,能够准确预测股票的涨跌,甚至觉得任何种类的市场行情自己都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和驾驭,从而在实操过程中变得过于主观和激进——殊不知,这恰恰是导致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一些投资者通过研究技术指标,成功预测了几次股票的短期走势,这让他觉得可以依靠这一招实现稳定盈利了,于是就会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可是,当股价走势与自己预测不一致时,他很可能会认为这只是暂时的波动,而不是自己的分析出现了失误,继而坚持自己的操作策略,甚至越跌越补仓,完全意识不到风险已经悄然降临,最终蒙受了巨大损失。
股市是一个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即使是最完善的知识体系也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准确预测,而市场上更是风险密布,过度自信很容易使得投资者只顾着寻找机会,却忽视无处不在的风险。
事实上,从踏进股市那一刻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同三类风险打交道,即资产质量的风险、投资策略的风险和市场整体的风险——资产质量的风险对应着具体公司及个股,投资策略的风险对应着投资者对于市场的认知、理解与决策,市场整体的风险对应着国际形势、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正因为这三类风险的存在,任何投资者未来收益都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在投资中也难免会遭受收益缩水乃至本金亏损的风险,没有任何人能做到百战百胜,即便是“股神”巴菲特,也曾在航空股上巨亏过。
此外,过度自信还会让投资者痴迷于频繁操作。他们认为自己能够抓住每一个市场机会,频繁地买卖股票,试图通过短期交易获取高额利润。然而,频繁交易不仅会增加交易成本,还容易使投资者陷入追涨杀跌的陷阱,也会让投资者因过度的快进快出而错过股价的主升浪行情。而且频繁操作会使投资者的精力过于分散,无法对每一笔交易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加了操作失误的概率。
众所周知,股市是一个由无数投资者、上市公司、机构等参与的复杂系统,其运行受到宏观经济、政策法规、国际形势、市场情绪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股票投资知识体系更是庞大繁杂,涵盖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又包含众多的理论、方法和指标等等,着实是博大精深。
对于投资者来说,虽然学习了不少相关的知识,但毕竟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知识体系悉数钻研透彻,而且他们学到的东西,往往只是对市场的片面理解,很难全面把握市场的复杂性,自然在做交易决策时就容易陷入“知识的局限性与片面性陷阱”。
例如,一些投资者通过研究宏观经济数据,认为经济形势向好,股市会迎来上涨行情,于是大量买入股票,但他可能忽略了其他因素同样会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在无法完全考虑到所有因素的情况下,仅是依据宏观经济知识进行投资,当然就很容易遭受亏损。
再比如,通过学习财务报表分析,投资者知道要看公司的净利润、资产负债率、毛利率等指标。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公司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等手段美化财务报表,这就会使投资者依据虚假的财务数据做出错误的判断。此时,单纯的理论知识就显得苍白无力,无法应对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另外,股市中的情绪因素也是理论知识难以涵盖的。当市场出现恐慌性下跌或疯狂上涨时,投资者的情绪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从而做出不理性的操作。即使投资者知道应该保持冷静,但在市场情绪的感染下,也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继而导致情绪化交易的屡屡发生。
不仅如此,很多投资者所学的知识还可能存在滞后性。毕竟,股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市场,新的投资理念、交易策略和市场现象不断涌现。投资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知识,可能是基于过去的市场环境和经验总结而来,对于当前市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可能并不适用。
例如,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量化交易的兴起,市场的交易模式和投资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投资者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投资知识,就难以适应市场的新变化,从而在投资中处于劣势。
曾经听朋友讲过一件事:
他认识的一位基金经理,顶着名校的光环进入到行业中,在早期的投资生涯中,特别热衷于运用各种复杂的投资模型和技术分析方法,频繁调整投资组合。然而几年下来,他的投资业绩远远没有达到既定目标,还因此而被领导批评教育了很多次。痛定思痛之余,他开始转变投资思路,不再追求各种复杂的操作技巧,也不再迷恋那些深奥的投资理念,而是更加专注于寻找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优质公司,逢低买入并长期持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发现自己的投资业绩有了显著的提升,而且投资过程也变得更加轻松和从容。
这个故事对我们显然是有启发的。
说到底,投资股票并非是一个知识越多就越能赚钱的领域。相反,过多的复杂知识和信息,反而容易让投资者陷入混乱和过度自信,从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或者在操作上频频失误。而那些秉持简单投资理念、保持简单投资心态的投资者,却往往能够在股市中获得更好的收益。
诚如巴菲特所言:
“投资人必须谨记,你的投资成绩并非像奥运跳水比赛的方式评分,难度高低并不重要,你正确地投资一家简单易懂而竞争力持续的企业所得到的回报,与你辛苦地分析一家变量不断、复杂难懂的企业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说白了就是,投资不是炫技,越简单反而越容易赚钱。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投资股市完全不需要学习,而是要学会抓住关键,避免陷入繁杂的知识陷阱。而更为重要的是,与其贪多求全,不如深耕一套适配自己的交易系统,将其打磨至炉火纯青的境界——而打磨交易系统的过程,其实也正是投资者应该多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总结的过程。
少则得,多则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所谓大道至简,可能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