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胶原蛋白的“秘密”。
手工劳动/兽妹
手工编辑 /掘叔
出品/独角兽观察
2025年上半年,沉寂多时的商业江湖重新热闹起来,“商战”这一久违的戏码也在多个赛道上演。
互联网领域,京东与美团在外卖市场短兵相接,补贴大战硝烟再起。美妆行业,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两巨头的“成分之战”也是打得如火如荼。
这场围绕重组胶原蛋白的技术标准之争,横跨一个多月,表面上是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是对女性“脸面”的争夺,实则是技术路线、行业标准与商业伦理的深层博弈。虽然关注度不如外卖那么高,但在中国美妆史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以巨子生物承认现有检测方法有局限性,有待改进暂时画上句号,但这场堪称史诗级的商战对行业带来的冲击和思考还没结束。
从研发缺位到炒概念狂欢,从标准真空到检测“罗生门”……这场“脸面之争”背后,是谁在透支行业的未来?又将对行业未来竞争带来哪些变化?
01
巨头的“脸面”之战
早在2023年初,业内就有消息称,快手正着手正式入局信贷领域,到了2023年末,快手进一步落实金融野心,陆续招兵买马,其中涉及风控合规、供应链金融等方向的岗位。
很多媒体在复盘这场“脸面”之战时,会把5月24日,美妆博主“大嘴博士”郝宇发布检测报告,质疑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胶原蛋白产品相关氨基酸总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国标0.1%),作为这轮商战的导火索。
但其实更早前还有过一轮交锋。
针对多家券商发布研报称“玻尿酸过时”,力挺巨子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5月17日晚,玻尿酸巨头华熙生物在官微发文《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炮轰券商发研报为巨子生物站台。此后,部分券商删除了上述研报。
郝宇公布的第三方检测报告将舆论焦点引向巨子生物引以为傲的核心产品可复美,行业内一片哗然。
当晚,可复美在官微发布 《告消费者书》,称网传言论不实,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对产品进行检测,多批次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双方围绕“重组胶原蛋白”的争论正式拉开帷幕。
争论的主要“火力”都集中在检测方法上。“大嘴博士”采用高精度HPLC高效液相色谱氨基酸定量法,巨子生物则使用“双缩脲法”,双方均指责对方检测方法不科学。
6月1日,华熙生物正式下场,公开声援“大嘴博士”,巨子生物则称收到“大嘴博士”方检测机构的道歉声明,并表示将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此后,各方在舆论场上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由于重组胶原蛋白检测尚无国家标准,仅有行业标准可供参考,且不同检测方法适用场景不同,缺乏权威统一评判标准,使得这场争论很快陷入了各说各话的“罗生门”。作为吃瓜群众的消费者,对这些专业术语更是听着云里雾里,陷入困惑。
直到6月23日晚,巨子生物在微信公众号发表声明称现有检测方法存在局限性,明确表示将联合科研机构优化检测标准、公开技术参数等,宣告了这场长达一个多月的成分之战暂时告一段落。
华熙生物掌舵人、“玻尿酸女王”赵燕赢下了这轮公关舆论战。
这个结果也非常直观反映在资本市场上。
巨子生物股价自5月20日创下高点后持续走低,5月20日至6月23日累计跌幅达 37.12%,市值蒸发332亿港元。华熙生物股价同期上涨约1.9%,虽较历史高点仍大幅下跌,但在这场纷争中稳住了阵脚。
02
行业短板凸显
这场商战暴露了生物科技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轻研发,重概念营销的短板。
在聚光灯下,巨子生物承认现有检测方法和标签标识存在局限性,这一表态暴露了企业在研发上的不足,更准确说是研发的投入跟不上“重组胶原蛋白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日益增长”。
财报显示,2024年,巨子生物全年营收为55.39亿元,研发费用为1.07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仅为1.9%,较2023年的2.1%还略有下降。相比之下,同行业的华熙生物和锦波生物,2024年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8.68%和10.89%。
巨子生物表示将联合科研机构加速推进化妆品中重组胶原蛋白检测方法的优化与验证。
试想一下,如果巨子生物能早在研发上加强这块投入,也不至于这次在面对舆论质疑时,无法提供科学、权威的检测方法和清晰准确的标签标识,难以回应消费者和市场的质疑。
这种信任危机一旦产生,对企业的品牌形象伤害极大。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相信巨子生物能够吸取这次教训,补齐短板,提高研发费率。
从生物科技行业来看,研发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企业更注重短期的市场收益,忽视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由于缺乏统一的检测标准,企业各自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导致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难以辨别产品优劣,这些弊端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也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轻研发还有一个孪生兄弟,叫炒概念。
作为一项前沿科技,生物科学具有非常高的门槛,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个行业“许多字都认识,但凑在一起就不明觉厉了”,这也为一些机构炒概念提供了土壤。
这里最有代表性的是干细胞概念,早些年在医美领域被广泛炒作,声称干细胞疗法可以实现皮肤再生、抗衰等多种神奇效果,一些机构和企业纷纷推出所谓的干细胞美容项目和产品,也确实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但即使到目前,干细胞在医美领域的应用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大多数所谓的干细胞美容项目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和临床验证。
疯狂的炒作倒逼监管出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2021年发布《关于加强干细胞广告监管的工作提示》明确指出,所有关于干细胞在抗衰、美容等方面的功效宣称均属于虚假违法广告。随着相关项目和产品被叫停或整改,干细胞概念在医美领域的炒作逐渐冷却。
近年来,“重组胶原蛋白”也被过度包装成各种“抗衰神器”,部分企业通过夸大功效抢占市场。药监局多次通报查处胶原蛋白产品“虚假宣传”案例。
近日,《中国消费者报》在《重组胶原蛋白市场乱象调查》的报道中披露,在火热的市场背后存在着产品功效夸大宣传、概念定义模糊、检测标准缺失等诸多问题,让消费者在选购时陷入困惑。
这次的商战结果再次证明,依赖概念营销的短视策略,这个模式难以持续,还容易被反噬。
03
回归科学理性的竞争
这场“重组胶原蛋白”之争,虽然给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混乱,但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改进的契机。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需要给敢于说真话,道破“皇帝的新衣”的“吹哨人”掌声。
对于敢于揭露市场概念炒作,自爆行业弊端,反击资本炒作,踩一捧一等行为,我们应看到其背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正义性。
而相关企业因为后续舆论爆出的产品问题导致的股价下跌,亦印证了行业需回归到“技术为本”“科研为本”的理性判断。
持续打磨技术积累与质控体系永远是企业发展的硬道理。任何一家独角兽企业能够在市场立足并引领行业发展,正是因为它们坚持长期主义,注重技术积累和质控体系的建设。
华熙生物这次能够赢下“面子”之战,决定胜败的还是在“里子”。
华熙生物从透明质酸原料起家,20余年技术积累,产业布局也从B端的医药、医美,逐步扩展至C端的消费品,可以说华熙的基本盘是稳的。
这轮大战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行业中存在的标准缺失、概念炒作、不正当竞争等问题,也让我们认识到,企业只有坚持长期主义,以技术为本,加强研发投入和供应链管理,回归科学理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华熙与巨子的商战,本质是生物制造行业从“野蛮生长”向“科学治理”转型的阵痛。当概念炒作的泡沫被戳破,企业唯有以技术为锚、以标准为尺、以消费者为镜,方能在千亿级赛道中占住C位。
放到更宏观的层面,当前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之间竞争加剧,而生物科技俨然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我们要想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就要从卷营销、卷概念、卷价格到卷研发、卷科技、卷创新上来。
这里,我们需要华熙生物,也需要巨子生物,需要更多优秀企业加入进来,提升我们生物科技领域的供应链韧性,通过科技创新去掌握核心技术。
未来,行业竞争终归要回到科学理性上来,只有破除概念炒作,顺应消费者认知升级,聚焦技术创新,行业才会进入健康生态发展的新高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