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的预言:为什么总是错的? 为什么经济学家总是预测不准 经济学家预言失败怎么回事



  经济的发展是非线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无法准确预测,又很容易预测。

  说它容易预测,因为它可简单到是一个二维的选择,如同股票, 只要不是僵尸股,在一个足够长的周期内,不是涨,就是跌。蒙对的概率为50%,这当然蒙对机会很高。

  北京曾经有一个案例,有三个年轻女孩子,在证券公司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但对股票并没有什么特别独门技巧,三个办了一个小公司,以推荐股票的方式吸引会员费,成功诈骗了百万之多,她们的方法就是“预测”。



  诈骗的逻辑是这样的:由于在证交所有过工作经历,获得了许多大户的资料。三个小女孩向一百人发出信息,对五十人说此股票要涨,又对另五十人说此股票要跌;当然,对前五十人来说预测是错的,对后五十人来说却是对的,于是后五十人表示感谢,并继续关注;第二轮预测开始,再将剩余的五十人一分为二,一半的荐涨,另一半判跌;第三轮继续如法炮制。有道是事不过三,剩余下的十多位除了不缺钱什么都缺的人表示惭愧,炒了一辈子股,没见过如此精准的预测,竟然不如三个小姑娘,于是,交付了会费。

  当然,收取了百万之多的会费后,三个小女孩失联了。

  中国的经济学家们预测的水平又如何?



  任泽平是典型的大词主义者

  任泽平对中国经济的预测比较聪明,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简单预测。

  他罗列了很多数据,其实从数据预测未来,从方法论上来说就是错的,如果事物的发展都是线性的,让人工智能去预测好了,要经济学家干什么?任泽平的预测,总是简单地失败,因为是非此即彼的选择,2022年,他预测中国经济下半场将引领全球,中国A股也将引领全球证券市场;2023年,他又预测中国经济下半场将引领全球,中国A股也将引领全球证券市场;结果是一错再错。

  任泽平的预测错在:他预测的是信念,不是经济。



  林毅夫妥妥的正能量

  林毅夫2021年预测,中国将在2022年进入高收入国家,正能量;2022又预测,中国将在2024年进入高收入国家;2024年的最新版预测,中国将在2025年进入高收入国家。

  他的优点是不断收错。

  曾经预测中国的GDP增速将以两位数增长,持续二十年;结果,从他预测后,中国经济的增速再也没上过两位数;2023年的预测是年均8%的增长潜力,这个预测改为富于弹性的“潜力”了,一直持续到2035年;结果刚过了一年,今年又调整到了6%

  林毅夫的预测错在:他预测的也不是经济,是政治态度。因为,他并没有认证为什么是6%的平均增速,也就是随口那么一说。



  刘元春是虔诚的学者

  上海财大的刘元春不同,他重视数据的支持,这是学者的范。

  其实这也很有问题,因为经济发展是非线性,充满了未知与随机性的因素,越是数据化,越是强调精准,难度也越大。

  他的预测是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结果现实很骨感,中美经济总量的对比不是在拉近,而是在拉远,今年已经回到了60%的占比,按这个趋势,至少向后推十年吧。

  他的另一个乐观的预测是2025-2027年中国经济将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理解成人均GDP突破国际高收入标准线,这应该是一个可能的预测;但是,中收陷阱不是原理,只是高增长后伴随的现象,数据突破了中等收入国家,与经济的增速没有必然关系。

  刘元春的预测错在:以为数据具有生物性,可以自发地延迟。而事实上数据是不过是随机市场事后的统计,它本身没有生命。



  李稻葵是理想主义者

  最令兴奋的预测,还是要属清华的李稻葵。

  他的预测是:非常非常保守的预测,中国将在2050年,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的占比将高达30%以上。

  也就是说,到那个时候,世界的三分天下,中国有其一,完美实现了大明王朝的复兴。

  李稻葵错了吗?不知道。



  如果一定要对四位学者转腚,当选李稻葵。

  他胜在两点:第一,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不知道他从哪来的数据,大明王朝的经济总量是全球的三分之一,怎么统计出来的?第二,他的预测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太遥远,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问题是,我们预测2050的经济总量又图了个什么?

  中国现在处在一个经济的收缩,有太多要解决的难题,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专家,结果,一个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