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存钱开始成为一种习惯,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存钱是件痛苦的事情 存钱也是一种改变



你可能听说过搭子,看电影有搭子,吃饭有搭子,但你听过存钱搭子吗?

搭子是指在某个领域内有共同兴趣的伙伴,结伴而行某种活动,这是最近几年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社交文化。

存钱搭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随着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房地产市场导致的低迷,年轻人就业形势严峻之下,也让许多人对未来预期忧心忡忡,社交媒体上的存钱搭子受到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女性的爱好,成为新冠后时代年轻人的理财、消费新潮流。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在通胀低迷的背景下,现金流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当然是好事情,但当所有人的预期乃至习惯都变成了更多储蓄,而不是更多的消费的时候,就业和宏观经济就会变得更为艰难。

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当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存钱而不是消费的时候,收入降低、就业严峻,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个常态。

真正的麻烦之处还在于,一旦整个社会的存钱预期慢慢形成,这种习惯只会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放大,届时失去信心的不仅仅是消费,恐怕还有未来。

固化和停滞的消费,最终又都会反映在宏观经济上,到那个时候,要想恢复信心,恐怕只能再等一代人。



在这样的趋势下,储蓄的增长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最近几年,社交媒体上许多与存钱相关的话题陆续引发热议,根据数据分析提供商新榜的统计,其中“存钱”的标签自2020年10月在小红书出现以来,共吸引了25亿浏览量,有将近38万人参与。

更大的变化还体现在国人的存款数字上。

根据央行的统计,目前我国的家庭存款总额已经突破140万亿元,其中有高达58万亿存款,都是在新冠病毒的四年时间里存的,且其中大多数都是定期。

定期意味着什么?

定期意味着,如果不是突发情况,人们是不会拿这笔钱用来消费的,这还意味着,国人热衷于存钱,不是贪图银行里的利息有多么高,毕竟今天银行的利息已经处在低值了,最重要的是安全和保本。

从2020年初到2024年1月,国内家庭大约往银行账户里净存了58.25万亿元,且其中82%都是定期存款,而这四年新增的存款总额,相当于2009年到2019年十年的总和。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单就储蓄而言,可能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体,但对宏观经济的增长来说,这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在这个过程中,哪怕银行把三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从2.6%下调到1.95%,也依然没有挡住国人的存款热。

有趣的是,日本1990年代时期也曾出现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变化,其中地产占比明显缩水,现金及存款、保险占比明显抬升。

从好的角度来看,我们四年时间里存了过去十年的储蓄,这至少说明人们还有钱,尽管这笔钱没有被拿来消费,但好歹躺在银行里,随时可以变成流动的货币。

从坏的角度来看,大量的货币躺在银行里变成了不流动的资本,这对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通缩的风险自然也就开始弥漫,由于消费的不景气,还会牵连到就业和人们薪资的增长,最终将继续强化人们的存钱预期。

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尽管有140万亿的储蓄,但其中的财富分化,也是非常庞大的;根据2018年招行的年报来看,2%的人,就占据着81%的财富,余下的98%的人,只占据19%的财富,且这98%的人,人均存款只有1万元左右。

如果按照同样的结构往这140万亿的总储蓄上去套,我们实在不敢说,这笔钱尽管数额庞大,但真正能够刺激到消费的,又有多少。



为什么98%的人只占据19%的财富?

看起来这非常不可思议,但细想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财富去哪里了?其实大量普通家庭的财富积蓄,都变成了钢筋水泥,拿去买房了。

房产是我国家庭最重要的资产,占了家庭总资产的65%以上,大量的普通家庭倾其一生积蓄贷款三十年买房,到了今天,这98%的人差不多积蓄都被房地产掏空了,如今重新积累现金,可能才刚刚开始。

过去我们说,房地产是最好的投资品,买房就可以坐等升值,涨幅比收入的涨幅不知道高了多少倍,但随着房地产的下行,财富的挤出效应也开始显现,一些家庭贷款买几套房,最后变成了套在手里卖不出去的累赘。

很多人说购房是刚需,但购房真的是刚需吗?经济学里只有“有效需求”,也就是买得起,就像我们不太会认为买劳斯莱斯是刚需一样。

房子是刚需,那是建立在房地产升值的大背景下,随着房地产年均贬值开始稳定,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买房不再会是“刚需”,因为你买一套就得赔一套房,每年房子都会贬值几万甚至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会说买房是刚需吗?

如果房价高的离谱,就应该把房子卖了,租房住,等跌下来再买,这是金融里很正常的套利行为,但过去大家对房地产的盲目自信,已经到了被“套牢”的地步。

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越是限制,越是购买,因为房地产被赋予了太多的附加属性,例如户口、孩子读书、甚至是医疗等等。

另一部分原因,那就是过去几十年市场经济积累的民间财富无处可去。大量的财富需要投资,但除了房地产,普通人其实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标的物,毕竟股市不是很多人玩得懂的,在外汇管制的情况下,大量无处可去的资金,最终都流入了房地产。

在这两大因素的助推下,房地产泡沫逐渐形成。

从历史来看,荷兰300年和美国150年的历史数据,我们会发现房地产的年化回报率和通胀差不多,荷兰是2.3%,美国是5.5%,只比通胀高一点点,这意味着房地产是对抗通胀非常好的资产配置,但不能带来超额收益。

而我国的房地产年化回报率甚至到了10%,有的甚至超过30%的夸张地步。

房地产的存在,尤其是刚需的概念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也透支了一些家庭未来几十年的消费,三十年的房贷开支,其实就是可能的消费力。

而现在,当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压力瞬间给到这些贷款买房的家庭,尤其是在公共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把存钱视为理所当然,背后无非就是“不安感”作祟。

房贷没有还完、担心老人生病、孩子上学费用等等,这些压力全部压在一对夫妻上,唯有存钱,才能够给人安全感。

换个角度来看,都说国人爱财,甚至还有专门的财神,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没有安全感最极致的体现,为什么爱钱?

那是因为除了钱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直观保障,所有的意外风险都建立在你有钱的基础之上。

在没有保底的情况下,国内家庭抵抗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弱,叠加经济周期的系统性风险,人们存钱的意愿也就更高。

没有消费,自然就没有增长的收入和就业。



如果一个市场不能给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那么投资者一定不会愿意在这个市场投资。

这句放在股市里很准确,放在宏观经济下,更准确。

如果我们以全球投资为基准,各国投资者都有本土偏差,喜欢买本国公司的股票,美国投资者对本国的股票超配了40%,但国内的股民,可能超配了95%。

一个完全不懂经济的投资者,如果它可以的话,最简单的就是买富时或者MSCI的全球指数,跟上全球经济发展就行,吃全球红利就行,而在过去的五十年时间里,全球经济的每年回报在10%左右,这相当于7年翻一番。

你不需要任何知识,你只需要买就是了。

但我们的问题在于,尽管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对普通家庭来说,在投资方面,我们可能真的没有吃到全球化的红利,这意味着哪怕A股再不行,对本国股票的超配也得超过95%,因为你根本没得选。

正是因为我们根本没得选,过去四十多年来大量积累的民间财富,只能买国内的钢筋水泥,不买股票就买房子,这间接导致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庞大的民间财富没有参与全球化的红利,反而是抬高了国内房地产的泡沫。

我们有2亿股民在市场里,如果一个市场不能给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那么投资者一定不会愿意在这个市场投资。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宏观经济不能够给人们创造稳定的长期预期,那么人们很有可能也不太愿意消费,他们反而更愿意把钱存起来。

如何创造稳定的长期预期?

提供社会最基本的保障,教育、医疗、养老,让市场发挥作用,让每个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不是被困在系统里。

这也是日本的经验,当日本经历长达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停滞时,在这之前,日本已经把一系列社会福利都解决了,这也导致哪怕经历三十年衰退,但日本年轻人依然可以作为“平成废宅”过一生。

到今天,人们的存钱行为已经越来越固化,我们需要去打破这种预期,而更好的办法就是创造年轻人的就业机会,促进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当工作稳定、收入增长的时候,人们才会对未来有一个更乐观的预期。

也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更多消费,而不是更多储蓄。

当货币开始加快流动,整个社会的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就会抬高,对一个14亿人口的经济体来说,这就意味着高质量的增长,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