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连续两个季度亏损,现金储备不到巅峰期一半,能否安然过冬? 万科过冬 万科亏损吗

前几天穆迪再次下调了部分国内房企的信用评级,其中就包括近来频频陷入舆论漩涡之中的万科。在穆迪的评级体系中Ba3属于较低的级别,这正是万科被调降后的级别。万科立马予以回应,表示不服,认为“评级机构基于对行业的悲观展望以及对公司不确定性的担忧,做出了调整公司评级的决定,这未能全面有效地反映公司在经营、融资和流动性等方面的积极举措”。



穆迪是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享有盛名,针对其给出的评级结果不能全信但也不能完全不信,结合当下国内房地产行业形势以及部分非国有房企面临的资金困境,如果还有很高的评级反倒会令人疑惑不解了。此外,4月29日收盘后万科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评级下调是有一定道理的。

2024年1-3月万科实现营业收入615.9亿元,同比下滑10%;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方面为亏损3.62亿元,同比下降125%。



是的,万科又一次陷入季度亏损,而万科历史上的首次季度亏损发生在2023年第四季度,也就是说万科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亏钱了。

纵向来看,2020年至2023年的第一季度万科的盈利均在12亿元至15亿元之间,相对较为稳定,今年一季度由赚转亏确实比较突兀,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当然,万科的亏损是有迹可循的,从其销售量的大幅下滑就能看出端倪来。



今年第一季度万科的销售额为579.7亿元,虽排在全国第三但相比去年一季度下滑了37.9%。注意,销售额将近四成的降幅还是在去年一季度本就不高情形下的结果,如果和2021年中国楼市的阶段性高点比,万科前三个月的销售额跌去了60%以上。

房地产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规模效应非常明显。什么是规模效应呢?简单来说就是生产销售得越多单位成本越低、利润率越高,相反,则单位成本越高、利润率越低甚至因急剧攀升的单位固定成本而陷入亏损。

万科最近两个季度的经营亏损便是最好的例子,销售额持续下滑导致规模效应减弱。



亏钱引发的最大隐患是消耗现金资源,这可是房企的命脉,可以说当下所有“暴雷”的房企都是因为现金不足,倒不是由于总资产不够了。

截至2024年3月末万科的现金储备为830.7亿元人民币。看着好像不算少,别急,我说两个数据,然后大家再来判断少不少。

一是截至今年3月底万科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共计2417.9亿元,这几个项目也叫做有息负债,是需要用真金白银还本付息的,830.7亿元的现金储备差不多是有息负债的三分之一,这么一比较就不多了吧?



二是万科的现金储备正在逐渐减少,去年年底还有998.14亿元,现在是830.7亿元,三个月净消耗了167.4亿元。而在万科现金储备最多的2021年其拥有1966亿元,是现在的2.4倍。

与此同时,2021年一季度万科的有息负债总额为1930.48亿元,可是比现在还要少的。把现金储备除以有息负债总额能够得出现金与有息负债比,三年前的2021年一季度为102%,现在为34%。

超过100%说明现金储备完全能够覆盖有息负债,财务状况非常良好,当下的这个比例只有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你说穆迪下调万科的信用评级有没有些许道理呢?



万科是地产行业的优等生,向来是比较注重风险管控的,这也是不少民营甚至混合所有制房企早已“暴雷”万科还能“坚挺”的原因之一。

同时,万科的最大单一股东是深圳国资委实控的深圳地铁,所以深圳国资是万科最强大的后盾,可以为其“输血”,助其屹立于行业寒冬。

事实上深圳国资确实是这么做的,除了此前出面为万科站台外还实打实地出资接盘万科的项目。当然,万科也承接了不少同深圳市政工程有关的项目。



不过,“输血”只能解燃眉之急,万科要想安然渡过行业寒冬还得靠恢复自身的造血能力。

万科的销售额大幅下降,房子卖不出去导致回款受到影响,现金储备下降,偿债能力减弱,整条逻辑链的起点是销售,只要房子卖出去了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这道理简单但做起来难。万科不是不想卖房子,而是国内地产行业尚未触底反弹,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销售额均在下降。

2024年1-3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9.4%、销售额同比下降27.6%。大势如此,身在地产行业里的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



因此,决定万科是否能够渡过难关的关键不是万科自己身上,而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复苏上。

4月29日,A股和港股房地产企业股价大涨,万科(A股上市)涨停、万科企业(港股)上涨近20%;4月30日房企股价继续狂飙,截至本文写作之时万科在A股的股价已上涨了%。

资本市场向来是最灵敏的,难道节后要发布大的楼市新政,比如一线城市全面放开限购了?我们拭目以待。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
,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