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周报(第137期)丨金融监管总局发文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全国碳市场碳价首次突破百元 央行发布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 绿色金融指引落实情况报告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郭晓洁 李德尚玉 实习生罗朵儿 广州报道

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关的资讯和数据变得越来越丰富。绿色金融周报从宏观视角和机构绿色金融实践等角度,关注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追踪绿色金融市场的最新趋势,为绿色金融相关参与方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一、重点关注

1、金融监管总局发文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

4月25日,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旨在充分发挥保险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的关键作用,积极稳妥地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指导意见》共包含五个部分、二十四条具体举措。这些举措从总体要求、加强重点领域绿色保险保障、加强保险资金绿色投资支持、加强绿色保险经营管理能力支撑以及工作保障等五个方面,对绿色保险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总体要求上,《指导意见》确立了推动绿色保险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基本原则和分阶段目标。它强调了坚持系统观念、稳中求进,坚持示范引领、重点突破,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以及坚持协同推进、开放合作的重要性。在加强重点领域绿色保险保障方面,《指导意见》提出了九项重点工作任务,涵盖了提升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保障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多个方面。这些举措旨在通过保险机制,为绿色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在保险资金绿色投资支持方面,《指导意见》提出了完善绿色投资管理体系、强化保险资金绿色发展支持以及加强绿色投资流程管理等三项重点任务。这将有助于引导保险资金更多地投向绿色产业,促进绿色经济的健康发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2022年金融监管总局建立发布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指导意见》是在此基础上推出的,标志着我国绿色保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举将推进绿色保险政策体系继续完善,实现服务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质效的提升,推动绿色保险发展走深走实。

2、交易商协会发布一季度ESG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公示

4月24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2024年一季度ESG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公示,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共发行59只,金额总计508.90亿元。从发行地区来看,一季度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覆盖16个省(市、区),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河北、上海、广东、四川、重庆等地,募集资金用途主要聚焦于清洁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产业等绿色项目。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是大中型绿色低碳项目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助力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抓手之一。

3、国家能源局公开征求绿色电力交易专章意见

4月19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绿色电力交易专章》意见的通知,旨在进一步完善绿色电力交易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与发展。

此次征求意见的《绿色电力交易专章(征求意见稿)》作为《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的补充,重点对绿色电力交易的规则进行了细化和规范。其中包括:鼓励发用双方签订多年期绿色电力购买协议,以满足长期稳定的绿色电力需求;推动跨省区绿色电力交易,扩大绿色电力供给,满足跨省区消费需求;明确绿色电力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绿证价格通过市场化方式综合确定,且不对双边协商价格进行限价。

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了绿证价格不纳入峰谷分时电价机制、力调电费等计算,确保了绿证交易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同时,还建立了灵活的合同调整机制,允许按月或更短周期开展合同转让等交易,提高了市场交易的灵活性和效率。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此次征求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绿色电力交易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随着绿色电力交易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逐步成熟,将有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我国电力市场的绿色转型。

4、上周碳价首次突破百元

4月26日,上海环交所发布上周(202404022-20240426)的全国碳市场每周综合价格行情及成交信息。本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为:最高价103.36元/吨,最低价95.89元/吨,收盘价较上周五上涨8.58%。

本周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1,251,493吨,成交额126,493,748.64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1,265,936吨,成交额119,118,390.40元。

本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2,517,429吨,总成交额245,612,139.04元。截至本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56,076,248吨,累计成交额26,136,048,290.26元。

二、绿金实践

1、香港联交所公布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咨询总结

4月19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简称“联交所”)正式公布了其就优化环境、社会及管治框架下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咨询总结,并随文发布了《实施指引》。这一文件的发布,旨在协助联交所发行人深入理解和遵守附录C2《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守则》D部分的气候相关披露规定(以下简称“新气候规定”)。

联交所在制定新规定时,不仅参考了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委员会(ISSB)的气候准则2(S2),还将ISSB一般准则3(S1)的核心原则纳入其中,体现了香港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坚定决心。

根据新规定,所有主板发行人从2025财政年度起需遵循“遵守或解释”的披露原则,即如果未能遵守相关规定,需解释原因。对于大型股发行人,则从2026财政年度起将实施强制披露。而对于GEM(创业板)发行人,则采取“自愿性”披露原则,为规模较小或处于发展阶段的上市公司提供了更多灵活性和空间。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香港基于ISSB国际准则稳步推动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工作落地,这为内地推动环境信息披露准则与国际接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深圳绿金协公开征求《企业碳评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意见

4月24日,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宣布,由其立项的《企业碳评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并面向各有关单位及专家公开征求意见。此举旨在确保该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及实用性,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领域的标准化发展。征求意见确定了企业碳评级、企业碳绩效、能源消耗、能源强度、能源碳强度、碳排放、碳生产力、绝对节能率、相对节能率、绝对减排率、相对减排率 11 个术语及其定义,并提出企业碳评级的评级思路、等级划分、指标体系、评级流程、评分规则等内容。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企业碳评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推动金融机构基于更精确的碳核算、能耗核算数据为企业精准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有助于提升企业在绿色发展方面的表现,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3、20家银行发布2023年ESG报告

截至4月26日,国内21家纳入ESG强制披露范围的上市银行中,除浦发银行外,其余20家银行均已发布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上述20家银行中,仅宁波银行未披露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数据。除宁波银行外,19家银行中超过半数银行的温室气体碳排放总量较去年升高,但多数增幅微弱;近半数银行降幅可观,且多数集中于股份制银行。其中建设银行较上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略有下降,其余大行均上升。绿色信贷方面,绿色贷款余额超1000亿元的银行共有15家,其中中农工建四家大行的贷款余额均已超过万亿元,工商银行以5.4万亿元的绿色信贷规模位居第一。总体来看股份制银行绿色贷款增速与上年相比均有所放缓。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上市银行ESG报告是银行展示绿色金融年度成绩单的重要载体。随着监管指引的进一步细化,金融机构信息披露水平在不断提升。

4、“中信碳账户”上线2周年,绿色账户升级

4月22日,中信银行迎来“中信碳账户”正式上线两周年,平台注册用户量已突破1000万大关。在平台上线两周年之际,“中信碳账户”迎来全新升级,不仅新增了碳减排场景,还进一步扩容了“绿·信·汇”绿色低碳生态平台。此次升级旨在通过构建多层次的低碳生态联盟,联合更广泛的生态伙伴,共同推动社会的绿色消费转型,进一步释放大众可持续消费的潜力,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中信碳账户”作为国内首个由银行主导推出的个人碳减排账户,经过两年的持续迭代,已经实现了全民开户,并累计实现了13个金融场景和低碳消费场景的碳减排量核算。这一举措积极引导了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转型,不仅用户规模突破千万大关,累计碳减排量更是超过4.5万吨。

在绿色消费场景的拓展方面,“中信碳账户”本次升级新增了绿色出行、新能源车充电等低碳场景,使得用户能够更方便地参与到绿色消费中。为进一步激发绿色消费需求,中信银行还计划推出“绿色商户子联盟”,面向中小商户开放申请。该联盟将覆盖多个绿色商户类别,旨在通过金融力量扩大绿色低碳消费供给,形成促进绿色消费的生态合力。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近年来,金融机构不断重视推广碳普惠和个人碳账户的工作,基于金融机构庞大的客群,银行个人碳账户的推广将较好地推动全社会低碳意识的形成。

5、汇丰中国完成首单可持续发展供应链融资

4月24日,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已为跨国企业圣戈班落地其中国首个可持续发展供应链融资项目,为其内地供应商提供与可持续发展表现相挂钩的融资方案。这是汇丰中国的首单可持续发展供应链融资,该业务在帮助大型企业减少供应链碳排放的同时,还能推动供应链上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升中国供应链在国际市场的低碳竞争力。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汇丰中国与圣戈班中国合作推出首个可持续发展供应链融资项目,不仅助力大型企业减少供应链碳排放,也促进了供应链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了中国供应链金融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