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购看风向:1298只基金惹偏爱 中信证券资管大幅清仓旗下基金丨基金年报 重磅2022年公募基金年报数据全解 中信证券2023年公募基金盘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黎雨辰 北京报道

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曾明确提出,要加快投资端改革,引导公募基金管理人加大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力度。2023下半年以来,基于主体责任、市场研判、营销策略等多方位考量,公募行业掀起“自购潮”,以真金白银提振投资者信心。

根据2023年年报披露的信息,全市场获基金公司自购的产品数量,从去年二季度的1070只增加到了四季度末的1298只(不同份额独立计算,下同)。

进一步来看,上述1298只基金平均被管理人持有份额的数量为1121万份,605只主动权益类基金被基金管理人持有份额在1000万份以上,95只在3000万份以上,12只在1亿份以上。

比起与产品的绝对收益挂钩,基金公司对自家产品申购和赎回的行为,更多来自一种面向未来的“信念感”,背后与基金下一步投资策略的明确性、公司对产品矩阵的布局意愿等都不无关系。

在基金经理个人层面,大部分知名基金经理保持了对在管产品自持份额的稳定。多位百亿基金经理依然在2023年重仓了自己旗下产品,自购金额均超过100万份。但从年报数据中,也同样能看到部分顶流基金经理在去年对在管产品喜好的差异或偏转。

获管理人自购基金增超200只

从绝对份额的变化来看,2023下半年管理人新增自购份额数量最多的基金是交银瑞元三年定开C,该基金去年10月27日成立之初,便获得了基金公司1亿份的自购。

剔除2023年下半年新成立的基金后,国泰价值远见C凭借区间内被基金公司追加的5100万份份额,位列自购份额增量榜首。此前,公司对同基金的A份额同样自购了5100万份。

366只基金则在2023年中已有增持的情况下,于下半年又获得了管理人自购。

泓德泓信新增自购份额数量最多,从二季度的1160.91万份增长至3535.3088万份。

泓德泓信是一只中盘风格的量化投资基金。成立于2016年,截至2023年末的总规模为4.15亿元。去年年内,基金收益率为-7.12%,未能跑赢同期业绩比较基准-3.57%的收益率。不过记者注意到,较大的波动主要发生在一季度,如果仅统计后三个季度,基金在区间内的跌幅仅为1.9%。

在经历了2022年的规模缩水后,泓德泓信去年四个季度的份额及规模又重新出现了同比增长。在复盘投资思路时,基金经理在年报中提到:“二季度开始,我们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构建量化选股模型,挖掘更多量价特征和基本面因子中隐含的Alpha信息,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获增持份额靠前的也有多只量化类公募基金,如国泰君安量化选股、东方量化多策略、广发量化多因子等,去年下半年新增的管理人自购量都在2000万份以上。

从管理人自购份额占比来看,统计显示,2023年基金公司平均自购份额占基金总份额的比例为17%。64只基金自购占比在80%以上,其中国联安智能制造C、国泰君安消费机遇,景顺长城价值发现A2/A3四只基金机构自购比例为100%。

值得一提的是,在基金公司自持接近100%的基金中,国泰君安资管旗下多只产品集中“刷屏”。

这些基金大多在2023年成立,如国泰君安远见价值、国泰君安价值精选、国泰君安高端装备、国泰君安品质生活、国泰君安新材料等,均为发起式基金。

2023年,国君资管曾在接受公开采访时表示,公司集中在下半年布局发起式基金的原因,在于“看好相应产品未来市场发展空间或者相关投资机会,希望能以自有基金进行种子布局”。

相比获得自有资金增持的基金数量,被管理人赎回的产品比例则在市场中相对较小。统计显示,在去年下半年,仅有107只基金获得的管理人自购份额环比有所缩水,不过仍有33只基金被公司抛售的份额超过1000万份。

其中,2023下半年被管理人抛售了最多份额的主动权益基金是天弘港股通精选。该基金截至去年年末的最新规模为4.4亿元。在2023年年中时,天弘基金自持份额为2.55亿份,但这一数字在年末发生“腰斩”、降至1.15亿份,占基金总份额比例也因此从3.34%下降至1.71%。

有业内人士推测,天弘基金将固有资金从天弘港股通精选中的“撤离”,一定程度受到该产品在上半年大幅回撤的影响。数据显示,天弘港股通精选2023年全年下跌26.9%,同期业绩基准-9.02%。从持仓来看,该基金长期核心投资于消费股,直到去年下半年,基金经理将重仓方向部分调向了房地产和金融股,才让下半年跌幅收窄至5%左右。

“多数的顺周期类资产,包括大消费板块在去年的表现是差强人意的。”在年报中,天弘港股通精选基金经理刘国江坦言,“居民的消费倾向趋于保守,更愿意增加个人储蓄,去应对不确定性,而在消费上更加追求性价比,物价维持低迷。我们结合当下消费力持续疲弱和部分公司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对预期相对饱满的公司进行了仓位上的调减。”

不过记者注意到,刘国江本人当前依然对该基金保持着100万份以上的持有。

此外,被管理人“清仓”份额最大的基金大多来自中信证券资管。

去年年中,公司持有中信证券卓越成长两年持有A份额5765.35万份,不过在2023年报中这一数字已被完全清零,出清额度紧随天弘港股通精选之后。

同样在下半年被公司清仓的,还有中信证券红利价值一年持有,中信证券卓越成长两年持有,中信证券臻选价值成长,中信证券稳健回报等。从年报披露来看,上述基金大多重仓了消费、医疗板块。

基金经理自持相对稳定

除基金公司自有资金的自购外,许多知名基金经理在2023年对在管基金的申赎动向也随年报浮出水面。

从资金布局来看,不少知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依然对自己全部在管产品都保持了较高的配置。据不完全统计,张坤、丘栋荣、萧楠等百亿基金经理,在2023年都重仓了自己旗下所有产品,即对每只在管基金自购份额皆超过100万份。

另一些基金经理则“轻重有别”。例如葛兰对旗下的产品也都有申购,但每只产品的资金配置规模不一。截至2023年末,她分别持有中欧医疗创新、中欧医疗健康混合、中欧瑾和等在管基金各50-100万份,持有中欧明睿新起点混合的份额则在10万至50万份之间,还有一些基金的持有份额则仅为0-10万份。

目前管理6只基金的刘格崧,截至2023年末则自购了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广发双擎升级、广发创新升级和广发科技先锋4只产品,其中前三只产品的自购份额都在100万份以上,对广发科技先锋的自购份额不到10万份,而对广发小盘成长和广发多元新兴则没有持有任何份额。

整体来看,去年年内百亿级权益基金经理的申赎也较为稳定。

不久前因出现信披失误而紧急更正年报的富国天惠精选成长,是其基金经理朱少醒现存唯一在管的基金。数据显示,2023年中报时,朱少醒自购该基金份额为10-50万份,更正后的其2023年末的自购份额仍为10-50万份。

不过相比于朱少醒自持份额的按兵不动,自购持有限制期仅有半年的公司内部普通员工,则在下半年先一步撤离了这只基金。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富国基金所有从业人员持有富国天惠精选成长的份额为1246万份,环比23年中少了107万份。从回报率来看,富国天惠精选成长2023年下半年跌了-13.43%,跑输业绩比较基准3.83%。

当然,也有明星基金经理在2023年调整了旗下基金自购份额的配置。

例如在2023下半年,鲍无可清仓了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作为该基金的基金经理,2023年半年报数据显示,鲍无可自购该基金的数量为50-100万份,而在当年年底,这一数字已然归零。当年基金实现的回报率高达16.3%,跑赢业绩基准超26%。

与此同时,另一只同样由其管理的基金——景顺长城价值边际,则被鲍无可增持。其持有份额从去年下半年的50-100万份,提高至年末的100万份之上。

这一调整同样在景顺长城的另一位基金经理刘彦春身上复现。

对比2023年中的持有份额数据,去年下半年刘彦春在自购了10-50万份的景顺长城鼎益A的同时,赎回了超50万份先前持有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使后者从年中的100万份以上变为了年末的10-50万份。

转手原因何在?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去年的收益曲线,还是最新前十大重仓股的标的,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和景顺长城价值边际之间、以及景顺长城新兴成长和景顺长城鼎益之间都十分相似。

不过有公募投研人士告诉记者,有时基金经理在不同在管产品间调整自持份额的操作,并不一定是为了要抓风格、分散收益来源等,可能只是希望对不同产品之间的份额持有规模看起来相对更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