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存钱容易,取钱难的状况?明明是我们自己的钱,怎么就不能直接取走呢?
近年来,一系列银行设限客户取款“条件”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很多银行在顾客柜台取款时,以防范资金流出风险或其他原因为由,对取款金额和次数,设置种种限制,导致客户无法随需取用自己的资金。
这无疑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也让公众对银行的社会责任产生质疑。银行凭什么限制我们使用自己的钱?这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银行运作方式和监管制度的反思。
如最近发生的某医疗费取款受阻事件,就充分体现了银行限制取款给公众生活带来的影响。该顾客原本准备取出一笔钱用以支付突发的医疗费,但却遭到银行拒绝。
理由很简单,就是需要进行更严格的资金流动审查,以确保每一笔资金都合法安全。这无异于一种“先审后放”的做法,让客户无法随时支配自己的资金。
更糟糕的是,这名顾客被要求提供种种额外证明文件,才有可能取出自己的钱。可以想象,这给其后续的医疗问题带来了极大困扰。
那么,银行这样限制我们使用自己的钱,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呢?答案似乎显而易见,主要就是为了防范各类资金诈骗活动,确保资金的安全性。
近年电信网络诈骗屡禁不止,财产损失惨重。银行作为托管巨额资金的机构,有必要针对可疑的大额资金流动实施管控。
但是,问题的关键是——管控的方式和力度是否恰当?是否应该牺牲客户的便利去换取潜在的安全? 是否存在更好的平衡方案?这些问题亟待探讨。
我们不得不承认,电信诈骗事件屡禁不止,确实需要有效的管控措施加以遏制。但是,我们也要明确,绝大多数储户都是真诚储蓄自己辛苦钱财的良民。
他们不应该成为管控的受害者。因此,我们需要的是防微杜渐、有的放矢的精准管控,而不是滥用管控权力、一刀切式的限制。
后者不仅严重侵犯公民的利益,也有悖于银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在防控风险的同时,银行更应关注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来实现智能化、精细化的管控。
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的风险画像,辅以必要的人工审核,来动态评估每笔交易的安全性。
这无疑比简单粗暴的交易限额更加高效合理,既确保安全,也不影响客户体验。当然,这需要银行加大科技投入,不断优化风控手段。
银行想要保护客户的资金安全,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针对紧急情况,银行既不能帮助解决、同时还要在取款上设限就不够人道了。
如今出现了很多类似的现象,如存入大额现金需要证明收入来源等。此举虽然是为了防止洗钱等违法行为,但是却没有考虑到社会是复杂的,有很多个体经营或长期习惯存现金的用户根本就没有办法对此证明。
总之,银行在取款上设限制虽然本意是为了保护资金安全,但如果给民众生活带来较大的不便影响,就有侵犯公民权利的嫌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