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生物,一个被视为朝阳的行业,在二级市场曾经诞生过多只十倍股。头部企业因为业绩持续高增长而被诸多机构投资者看好。但进入2022年,医药生物板块的表现却令众多投资者失望——从 2021 年中旬算起,医药已经调整了11 个月了。
在今年独特的大环境下,医药更是被市场贴上了「认知偏差」的标签,一直在「交易中长期悲观认知预期」。
展望未来 ,医药股还有机会吗?现在是加仓的好时机吗?
对于上述问题,本文整理了券商和专业机构的最新观点,以帮助投资者进行判断。
咱们往下看。
一、阶段性业绩是王道
国盛证券分析师称,过去 4-5 年是医药牛市,投资更重视「选好主线赛道的头部公司后享受估值扩张」, 2021 年下半年到2022 年是医药牛市离去的过程,更重视「估值消化状态下的个股性价比」。
政策是干扰项不是决定项,长期看需求释放和跳跃式老龄化之后的确定性比较优势。长期的 战略思路不变:医药科技升级、医药消费升级、医药制造升级、医药模式升级等。
要清晰认知,目前已进入业绩真空期,因疫情影响,今年业绩不能线性推导,需仔细评估,估值体系也不能简单以 过去三年牛市来简单对比,阶段性业绩还是王道,继续自下而上寻求结构机会。
二、港股医药机会将来自于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
前海开源基金投资副总监、基金经理范洁表示,从目前的估值水平来看,医药板块大部分龙头企业的估值水平已经回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具备配置价值了,消费的部分龙头企业大致的情况也类似。我个人认为消费2022年的表现大概率是结构性行情,医药板块2022年的表现会好于2021年,同时投资方面会趋于分散,更多的是个股而非板块式的行情来表现。
港股里面有比较多的优质的医药企业,2021年受市场情绪和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影响,港股医药市场2021年下跌也很多,现在来看可能下跌过程中市场的悲观预期已经反映的比较充分了。2022年港股的医药板块,我认为机会主要还是来自于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方面,当然这需要对个股进行深度的研究。
创金合信医疗保健基金经理皮劲松在一季度末的采访中表示,主要看好疫苗、医疗器械、创新药及相关产业链。看好疫苗,主要是因为重点疫苗公司都处在大品种放量阶段,利润快速释放;看好医疗器械是由于国内医疗器械研发制造能力显著提升,在市场扩容和进口替代双重推动下,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创新药占比偏低,扶持政策多。
三、mRNA赛道仍是有潜力的方向
此外,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已经两年时间。疫情如何影响医药生物行业的长期价值?哪些细分板块会长期受益?哪些板块的爆发只会是昙花一现?后疫情时代,头部机构更看好哪些类型的公司?
对此,基石资本投资副总裁严涛表示,新冠疫情直接受益较大的板块有IVD(In Vitro Dagnostic products,体外诊断产品)、疫苗$默沙东(MRK.US)$$葛兰素史克(GSK.US)$、小分子CDMO(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定制研发生产机构)等。
长期来看,新冠带来的额外订单、收入会减少和消失。IVD企业、小分子CDMO企业需要利用所获资金,进行业务类型、区域等方面的扩展,消化高估值、保持业绩增长;疫苗板块的mRNA这个新赛道在国内快速发展,尽管面临技术、安全性、应用领域拓展等方面挑战,仍然是很有潜力的方向。
新冠除了对业务的直接影响,也重塑了供应链。疫情期间国外供应商受到较大影响,企业寻求国产化替代,给IVD、疫苗等行业的上游带来了发展机遇。如果相关企业能够借助机遇,实现更多关键技术上的追赶和超越,未来前景可期。
资料显示,基石资本目前管理规模超过600亿元,先后成功投资了迈瑞医疗、新产业、凯莱英、华大智造等知名医药生物和医疗器械企业。
四、总结
综上所述,结合多家机构的观点来看,医药板块2022年的表现会好于2021年,机会主要将自于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方面。以此同时,疫苗$默沙东(MRK.US)$板块的mRNA$Moderna(MRNA.US)$赛道值得关注,是很有潜力的方向。
编辑:sabrina
风险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宾的观点,都有其特定立场,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富途将竭力但却不能保证以上内容之准确和可靠,亦不会承担因任何不准确或遗漏而引起的任何损失或损害。